太友帮_成都专业网站建设公司
成都优质网站建设供应商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邓医生编写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2019年10月16日,成都市档案馆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专家组测试。2019年11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批准成都市档案馆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成为四川省首个、中西部副省级城市第一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成都档案正式步入数字

“这么快就能找到80多年前的档案,真是不可思议!” 成都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邓医生最近正在整理医院的病史。 当他来到成都档案馆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他兴奋地说。 市民刘先生与邓博士有同样的感受。 “我是退伍军人,换工作后,在原单位找不到我的个人信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档案馆,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了。” 这是我的信息。”

近年来,成都市档案馆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积极履行为党管理档案、为国家保存历史、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 以创建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为中心,通过全方位设施夯实基础,全程优化系统功能,丰富各领域数字资源,保障全程安全运行,提升服务能力。各方面,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2019年10月16日,成都市档案馆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国家示范数字档案专家组测试。 2019年11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批准成都档案馆为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成为四川省首个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中西部副省级城市首个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 成都档案馆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

找准定位促发展,实现从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成都市档案馆采用知识数据管理、多媒体数据检索与访问、海量数据存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先进技术,实现数字档案馆藏、管理、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馆藏目录数据811万余项,数字化率100%; 全文数据563万条,数字化率72.6%。 市档案馆具备多媒体等各类数字化档案接收功能,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入库。 档案馆藏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精准定位、动态跟踪,与人工管理相比,调卷时间同比减少90%。

近年来,市档案馆利用数字档案系统辅助编研,先后举办了“成都故事”、“天府文化·家风颂”等六场档案展; 编研《成都新理念——留不住的创新》等著作8部,形成多项科研成果《基于成都城轨三种建设管理模式的项目档案管控研究与应用》 “中转项目”荣获国家档案局2019年度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0余篇学术论文在“2019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学术论坛”、“第二届中国电子档案学术论坛”上获奖同时,市档案馆整合信息技术和馆藏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档案品牌,打造“读书时光”、“守护容档案”、“成都之家·家”等全国首个档案文化品牌。档案故事”积极传播天府文化,提升成都在国内外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服务人民、求实效,实现信息孤岛向区域共享转变

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成都档案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数字档案,成都实现了馆际共享、区域共享和跨省档案查阅,极大提升了档案服务民生的能力。 同时,积极建设“大成都”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已实现婚姻、社保、知青、退役军人等超过100万条重点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共享。 使用数字档案系统咨询的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14万人次,2018年15万人次,2019年16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为民多走数据、少跑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人民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此外,市档案馆积极拓展与省内市、州综合档案馆的合作,推动干部分馆协同发展,与资阳市、眉山市、德阳市档案馆签署资源共享合作协议。 不断完善远程问询机制,首次举办合作交流活动,与武汉、西安等10个城市签署合作交流提案。 已实现与沉阳、广州、深圳等省外19个城市的跨档案归档,成为中西部地区跨省异地归档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综合档案馆。

成都网站建设_成都网站建设_成都网站建设

档案安全实现从事后处理到智能预警的转变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档案作用的有效发挥。 成都档案馆始终将档案物理安全、信息安全、舆情安全风险防范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市档案馆建立了涉及安全管理、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等10余项流程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供电、消防、温湿度等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有效保障了档案馆的物理安全。设施和设备安全。 同时实现了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的物理隔离,并配备了防火墙、防篡改报警等系统。 档案数据定期增量备份、年度全球备份,档案数据定期在厦门档案馆、沉阳档案馆进行异地备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此外成都网站建设,成都数字档案系统还实现异常操作自动检索、信息智能统计分析、舆情智能预测辅助决策。 2019年2月2日,数字档案系统自动提醒,近日查询云南分院档案的人数急剧增加。 经过了解,原来,大部分文件检查员都相信谣言,认为有支持经验的人可以获得补贴,从而导致文件检查员的数量增加。 系统显示,全市约有1.7万人前往云南支援边疆。 如果谣言继续传播,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成都市档案馆立即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有效遏制了事态的蔓延。

打造精品工程,完善各方面基础工作

成都市档案馆始终以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精品工程为目标,全系统、全面完善基础工作。 市档案馆中心机房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标准建设。 它采用全金属屏蔽,并配备门禁、视频监控和气体灭火设施。 实行主、备电网双供电,配备不间断电源。 电源; 同时采用集中环境监控平台,可通过语音、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报警,保障中心机房的安全运行。

成都市档案馆按照垂直10吉、水平千兆、全光纤骨干系统的标准,建设了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套网络,实现物理隔离,部署防火墙、网络安全审计、入侵防御、漏洞扫描等系统,确保文件信息安全。 局域网和政务网配备14台高性能刀片服务器,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工作负载,共享服务器资源。 这不仅提高了使用效率,也满足了未来推出新服务的需求。 存储系统采用分层存储方式,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核心数据库的响应速度; 2套在线备份设备和1套磁带库离线备份设备可满足5年以上的数据存储需求。 同时,市档案馆采用虚拟化平台的“晶容数据安全备份软件+备份服务器+备份盘阵”进行数据保护,不仅可以备份虚拟机,还可以备份物理服务器应用,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整个应用系统的安全。 数据安全。 另外,124台电脑终端确保所有文件业务均由电脑办理。

在档案查询中心和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市档案馆设有自助查询区,配备8台查询终端和2台复印打印一体机,满足档案用户的需求。 数字处理现场的50台计算机和3套处理存储服务器均配备了防病毒、防病毒软件。 通过技术手段封锁USB端口和其他不必要的端口,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数字信息的非法复制; 配备防盗门窗、消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磁屏蔽设备等安防设施,监控录像可保留一年以上,保证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进行。

成都市档案馆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开展馆藏档案的书目索引和机读编目工作。 2008年以来,市档案馆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实施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项目。 截至目前,已建立档案级目录数据库约847万个、全文数据库524万余个、数字化档案约684万个,数字化率达72.6%。 此外,成都市档案馆积极与成都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沟通,依托政务网建设数字档案业务平台,实现综合协同办公平台、数字档案馆之间的对接。业务平台、数字档案集群系统,打通原生电子档案接收通道。

对标先进水平,全程优化系统功能

数字系统是数字档案的核心。 因此,成都市档案馆坚持以建设最先进的系统为目标,全程优化数字档案管理体系,先后五次走访国家档案局、杭州、青岛、济南等市档案馆,学习建设情况学习国内先进的数字档案系统标准和经验做法,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交流会议,始终站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最前沿。 市档案馆对标先进水平,不断完善和优化接收、管理、保存、利用等系统功能,建立目录、全文、照片、多媒体四大核心数据库成都网站建设,实现档案目录数据一体化、原生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成果。 在线、离线接收,以及数据的4字检测,具有文件使用登记、审核、审批、检索、阅读、数据输出、过程记录、辅助编辑和研究等功能,可以满足要求局域网、政府网、互联网等环境。 不同的使用需求,以及用户的使用情况,可以通过日志记录和操作审计功能进行记录和监控,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使用。

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全流程安全运行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数字档案馆运行的有力保障。 成都档案馆始终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为保障数字档案馆规范运行,市档案馆建立健全了机房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数字化工作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数字档案馆的规范化管理。数字档案并确保其运行。 目前尚未发生安全事故。 此外,市档案馆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赴香港举办智慧城市背景下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和数字技术专题培训班,并组织数字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在国家和省级档案部门的业务培训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信息化建设先进档案馆参观学习交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数字档案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成都市档案局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高系统应用水平,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人民的能力,不断探索“智慧档案”新模式。 向世界推广天府文化,优化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原文发表于2020年10月12日《中国档案报》第3588期首页

注意: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处理

服务热线

15928132840

SEO网站优化

网站建设服务

小程序服务

项目定制化服务

太友帮客服微信_成都专业网站建设公司

客服微信